close

春秋時代封建制度跟行政地區劃分還有戰爭的問題刀劍春秋 春秋時代封建制度跟行政地區劃分還有戰爭的問題 1:東周各諸侯的分封,爵位高低跟封邑大小是依據什麼條件標準做的分封?2:為什麼有些諸侯國明明還只是侯國或更低的爵位,像是早期的宋國或中期國祚沒能升級的陳、蔡、申、代、虞.....,可是他們的國家領導都稱"公",像是宋戴公,東周時代就已經有這麼多國家像楚國那麼大膽敢僭越了嗎?3:當時的行政區域如何劃分?像是現代有縣市州省....等等4:當時軍隊的分配又是以何種標準條件進行配點的,有的大國像晉國或燕國都只有1~2軍,差不多不到兩萬人,那為什麼當時還算小的鄭國可以在一場戰役就動員超過三四百輛車,以當時一輛車配賦五十幾名步卒來看,相當一萬五千,鄭國的領地規模卻不到燕國三分之一?5:當時有水戰嗎?聽說楚國曾奪下吳國軍艦"余皇號",後來又被吳國奪還,真有這回事嗎?可否詳述,當時的水戰又是以何形式進行,有風帆技術嗎?同時代的希臘已經有帆船問世了,船隻是靠什麼動力的?6:當時戰場普及使用的短身兵器為何?當時打車戰必少不了弓矛戈,除去這些長兵器不談,像楚國這樣一個以步兵作為主力的軍隊,當時使用的刀大概是什麼樣子的?可附圖為佳,劍在當時的用處大嗎?
1.東周大體來說,所謂的分封僅是各封國內自家的事,如您想問的是各封國的產生,則這些封國大多是在西周早期分封的,只有鄭國直到西周晚期才分封出來。

早期所分封諸國,其分封的狀態大體具有武裝殖民的性格(詳可見杜正勝《周代城邦》這就不贅述),是作為周人向東發展的據點,但雖然說是殖民城邦,但在各封國對當地的統治,大體還是尊重當地習慣,所以《左傳》曾提到晉國對其封邑的統治是「啟以夏政,疆以戎索」、衛國則為「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既然周代封國本為周代殖民據點,因此其分封便往往位於各重要據點。

但必須說明的是,各封國的疆域大體以「國」(主城、都城)為中心,向外擴張。

事實上,早期周人也只能控制國,對於國之外的「野」是沒有控制力的,周代封國對野的控制力,是隨著歷史發展而擴大,大約在西周中期,各封國因其實力差別,而對野有不等程度的控制。

至於各國分封標準,大體來說,屬於先聖先王之國的陳國(虞)、杞國(夏)、宋國(商),都是封為公國。

而宗室功臣中的周公姬旦封為公國(魯國),其他宗室則分封為侯國。

至於楚國事實上只是蠻夷,偶而來貢,因此周代只意思意思地分封給他們子爵,但意義並不大,周楚之間的戰爭仍舊不斷(周宣王所攻打的荊蠻,便是楚國)。

2.如前所言,宋國、陳國本來就是公國,所以沒有僭越的問題。

至於齊國本應為侯國,但自太公姜望以下,均諡為「公」,此極可能在齊國晉封後,將其先代國君均追晉為公。

3.西周時代,各封國的行政體系分為國與野,而各封國的再分封之卿、大夫,其封邑則稱為邑,不管是國或邑,都是有城垣保護的城市。

所有的政區就是由國與邑構成,與之相對不為各封國完全控制的地區就被稱為野。

因為國與野又被分別稱為都與鄙,因此這樣的地方制度就被稱為「都鄙制」。

春秋以後,各封國不斷兼併,被吞併的封國往往被設為「縣」。

縣為國君直轄的領地,不再分封給卿、大夫,而由國君派遣的卿士主政。

而後,各封國又在國土邊地設郡,以為軍事邊防所需。

縣與郡同為國君直轄領土,由國君選派卿士為流官。

由於郡本來在邊地,而縣原為其他封國之都,因此郡雖然領土廣,但人口稀少。

所以《左傳》才會有說晉國賞賜軍功時有「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一語。

以後因郡人口也逐漸發展起來,郡下也分設縣,因此才形成郡縣二級制。

4.晉國、燕國俱為侯國,因此有二軍,魯國、鄭國為公國,因此有三軍。

周代封國擁有的軍力,是以其爵位決定。

同樣的,國土的範圍,也因爵位來決定。

周代一個戰車組,並非50人,據《司馬法》的記載,我們能知道一乘戰車是由30人組成的戰鬥單位(「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鄭國領土相對於燕國看來雖小,但這是以春秋後期為標準,且燕國(直到戰國)所領土地雖大,卻是人口相對稀少之地,就像拿臺北市與花蓮縣相比,看面積,花蓮縣遠大於臺北市,但論人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

5.吳國在水戰中被奪去艅艎艦,事後奪回,確有此事,事見《左傳紀事本末》,同樣也可見於《史記‧吳太伯世家》:「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

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

」文中的王舟,及即為艅艎。

由於中國的水戰多在江面,因此大體仍是用槳為主。

至東漢以後,帆船才漸成主流。

至於中國何時用帆,至今爭議不斷,據席龍飛的《中國造船史》考證,認為戰國時中國已有風帆,但普遍被運用則在東漢。

6.春秋時代開始,步兵的重要性已逐漸成為戰爭主力,而刀劍的運用除了儀典與地位象徵外,隨著鍊鋼技術的提高,也益見重要。

關於當時劍的外觀,您可上歷史博物館網站或親至歷史博物館一趟,該館藏有幾把吳、越刀劍。

7.周代封建與西方封建雖然表面上類似,成因也略有相類,但本質上仍有很大的差異,鑒於字數限制,日後補於意見欄中。


諸侯稱公,一種是活著時就被稱公,這類的大多是封為公爵者或為周天子師、保這類重臣。

另一種則是死後被稱為公,這類的例子在《春秋》一書中比比皆是,茲引楊寬《西周史》一書提到的兩個例子。

《春秋‧桓公十一年》:「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鄭莊公」、《春秋‧僖公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隔年,「八月丁亥,葬齊桓公」,這兩例都是生時稱伯、侯,死後稱公。

因此,在《穀梁傳‧隱公三年‧范甯注》中,就說:「至於既葬,雖邾、許子男之君,皆稱諡而言公,各順臣之辭」,何休在《公羊傳‧隱公元年》的注中也說:「公者,五等之爵最尊,王者探臣子心,尊其君父,使得稱公,故《春秋》以臣子書葬者皆稱公」。


關於周代刀,暫引下附網站,待查找專書後再復。

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Character-Lecture/ch8-92.html

西周封建制度,中古歐洲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瓦解,中國封建制度,歐洲封建制度,封建制度 英文,周朝封建制度,日本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什麼,何謂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春秋時代,楚國,杜正勝,宋戴公,燕國,鄭國,吳國奪,周宣王,國君

毛澤東|太平天國|五胡亂華|乾隆|甲午戰爭|中法戰爭|九一八事變|印刷術|八王之亂|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火藥|北洋軍閥|南京大屠殺|康熙|百日維新|慈禧太后|天地會|文成公主|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馬關條約|貞觀之治|義和團|南京條約|西安事變|白蓮教|鄧小平|雍正|北洋水師|靖康之難|李清照|伊犁條約|


參考資料: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1090603201 刀劍春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色小鴨 的頭像
    黃色小鴨

    黃色小鴨游來游去

    黃色小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