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若用現代的語言解釋,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
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
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
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也因此,「肩頸一鬆,全身鬆」,吳長新引用古籍記載解釋,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吳長新解釋,一般民眾不知自己體質,拿捏不住該補該洩,就保持力道平均「平補平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但是,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更不應痛得呼天搶地。此外,也不是非得刮得傷痕又深又紫、甚至皮破血流才可罷手。
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
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
其實,無論是否為穴位經絡部位,只要重複拍打、按壓,本來就會產生疼痛。
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
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但是使勁刮、亂刮,一兩個星期可能都無法消去。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但是,吳長新表示,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陳建成解釋,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 May 24 Fri 2013 11:15
為何中暑要刮痧?有啥作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